读过三国的朋友,我想对于江东小霸王孙伯符都不陌生,他年纪轻轻就为东吴打下一片基业,单论军事才能他是相当杰出的,同时还有人将其武力值与吕布相媲美,可见其英勇程度。
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,在他最巅峰的时期却猝然长逝,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惋,死的时候年仅26岁,真可谓天妒英才。
孙策虽然英年早逝,不过他在官渡之战前带兵离开袁术自力更生,占据江东五郡,为日后东吴的建立与繁荣打下不可磨灭的坚实基础。
那么问题来了孙策是如何在江东建立基业的呢?
其实这还得多亏他的老东家袁术。《三国演义》中说的是孙策用传国玉玺向袁术交换了一些兵马,而后去东吴开拓疆土;但正史上却是袁术早就取得了玉玺,而他允许孙策前往江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:
一是面子上过不去
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,就投奔了袁术,袁术见孙策骁勇善战变打算用官爵将他留住,可谁曾想袁术只会开空头支票,每当事成之后他就会选择性地忘记那些承诺。
最开始袁术许诺攻下九江后就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,结果最后位置还是给了自己的心腹陈纪;攻打庐江时他又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庐江太守,可到最后还是言而无信,将太守之位给了自己的老部下刘勋。
一而再再而三地失信,最后孙策实在忍不了了,他主动向袁术申请带些兵马去平定江东。袁术这个人虽然言而无信但却十分好面子,之前三番五次地欺骗孙策,自己脸上也挂不住,所以这一次他勉强应允了孙策的请求。
二是认为孙策没有能力平定江东
表面上袁术很爽快地答应了孙策的请求,但内心却暗暗算计,企图让孙策碰碰壁再回来,进而衬托自己领导的英明。要知道当时江东的确势力错综复杂,刘繇、王朗等人的势力不容小觑,袁术只给了孙策1000兵马,想要拿下江东谈何容易。
但万万没想到孙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,离开袁术后一路招兵买马,等到历阳时他的部队已经扩充到五、六千人,再加上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,孙策一路势如破竹,短时间内就平定了江东五郡,他本人最后还得到了“江东小霸王”的美誉。
既然孙策这般骁勇善战,那他为何会英年早逝呢?
这主要还是与他的性格有关,孙策虽然生性豪爽,但是他的警惕心太弱了,对于一位君主来说这无疑是致命弱点。在平定东吴的过程中,孙策杀死了当时的吴郡太守许贡,许贡死后他座下门客为了给他报仇,便在孙策外出狩猎时伏击他,由于孙策自诩勇猛无双所以打猎时没带什么保镖,结果还真被许贡门客刺杀成功,不久后重症不治而亡。
《三国志•魏书•郭嘉传》记载了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:
策新并江东,所诛皆英豪雄杰,能得人死力者也。然策轻而无备,虽有百万之觽,无异於独行中原也。若刺客伏起,一人之敌耳。以吾观之,必死於匹夫之手。
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孙策的致命弱点“轻而无备”,即使有百万大军他也等同于孤身一人,最后死于匹夫之手也在情理之中,可怜一代雄主,还没开始大展宏图就先把自己玩死了。
那么问题又来了,孙策死后为什么没有把权力给予自己的孩子,而是给了弟弟孙权呢?这主要也有三方面的原因:
一是孙策儿子年龄太小,难掌控局势。
据推测,孙策儿子孙绍在其父亲逝世之时才不到十岁,这个年龄让他执掌大权实在太过勉强。要知道东汉王朝就是因为君主年龄太小,大权外落于外戚手中,最后才逐渐走向灭亡的。前车之鉴就在眼前,孙策不可能不考虑这些。
同时,虽说孙策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了江东五郡,可时间太短有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臣服,根基十分不稳固,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继位很容易引起叛乱,要是外面的袁绍、曹操等人再横插一脚,那他先前的努力恐怕都要化为乌有了。所以,孙绍实在不适合继位。
二是孙权本身实在太优秀了
或许带兵打战这方面孙权不如孙策,但政治谋略这些方面孙权却要远胜于他。
在很早的时候,孙权就敏锐地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,于是他便在家中供养门客,并时常与他们讨论天下大势。
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道:“举江东之众,决机于两阵之间,与天下争衡,卿不如我;举贤任能,各尽其心,以保江东,我不如卿。”曹操看到东吴水军的阵势也不禁感叹道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由此可见孙权的个人能力是十分突出的,倘若想要将东吴彻底发展壮大就只能依靠他。
三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
有些学者认为,孙权既有能力也有野心,孙策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在临死前主动让孙权接班,以此达到保全一家老小的目的。
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,我们来看看孙权其他几个兄弟的下场:三弟孙翊被人刺杀而死;四弟孙匡更是莫名其妙地死去;还有一个兄弟孙朗被孙权终生囚禁。可见孙权是个心狠手辣的君王,倘若当时孙策将权力给予自己的儿子,恐怕最后还会落了个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。
总的来看,孙策寿命虽然短暂,却成功塑造了“江东小霸王”之名,同时也给后世之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。而且自己死后家人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,可以说不负此生了!